禪易畫會會長 (台灣)中國藝術協會 國際文化藝術交流部 部長 蔡豐名 作品請賞
文化部部长蔡武谈如何培养使用艺术人才 |
2009 年的10月份,我们召开了第一届院团长与院校长座谈会,与会同志对院团与院校之间如何加强沟通与合作、在新的体制下促进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些建议已经得到落实,如部发文件增发各艺术院校、请院校长出席文化厅局长会等,院校与院团之间还开展了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从而更加密切了我部与院校、院团与院校之间的联系,效果很好,因此,坚持召开院团长与院校长座谈会很有必要。前些日子,我曾在一些偶然的场合与一些艺术高校的院校长进行过交流,在谈到管理体制改革后文化部与原部属院校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志反映,改革后好处很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召开院团长与院校长座谈会,研究在现行的体制下面,如何找到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机制,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现在我们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艺术人才培养领域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种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交流,总结经验,交流看法,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和抓手,也是文化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调研,非常高兴能听到各位院团长、院校长的真知灼见,乃至来自实践的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 改革开放30年是文化建设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次会议以“改革开放30年——艺术人才的摇篮与舞台”为主题,使我们有机会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回顾总结,并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使用进行思考。30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固然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工作日益重视的大环境有关,同时也是文化战线广大工作者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从30年的经验看,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一是要出精品;二是要出人才,文化艺术精品的产生离不开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人才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多出精品佳作,多出优秀人才。艺术院校和院团作为文化艺术人才的摇篮和舞台,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和艺术科研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增强合力,将会对国家文化建设的“两大一新”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召开此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与同志们交流: 一、改革开放是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根本动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改革创新。文化战线也是如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车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走过了蓬勃发展的30年。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文化建设沿着改革创新的道路前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文艺舞台百花争艳,异彩纷呈。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突破了思想禁锢,创作热情高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方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精品化的创作取向,创作了一大批时代特色浓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鼓励艺术创新,政府舞台艺术奖——文华奖设立的文华新剧目奖近三届评出获奖优秀新剧目115个;为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和水平,2002年以来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共遴选出50台精品剧目由国家给予重点资助。目前,我国年创作生产影视剧近千部,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近50万场次,观众约4.6亿人次,文艺舞台、文艺创作的势头很好,可谓百花齐放,空前繁荣。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从1978年的1218个增加到2007年的2799个,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从1979年的18353万册(件),增加到2007年的52053万册(件)。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城乡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大文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三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对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认识更加深化,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新生事物,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市场从无到有,包括演艺、娱乐、音像、艺术品、网络、动漫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自从十五届五中全会“文化产业”首次进入中央文件之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众多省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是对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入。文化外交已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国家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之后,学术界和文化界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热情空前高涨。要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就是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目前,我国在世界78个国家设有89个使领馆文化处(组),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已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7个,文化交流重要阵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中国文化美国行”“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韩交流年”“相约北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瞩目。海外举办“春节”“国庆”活动逐渐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五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30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各级各类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传统艺术、中华古籍的抢救、保护和扶持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瑰宝在创新中薪火相传。 六是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部积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恢复了职称评审等制度,特别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部党组提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为各类人才投身文化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人才打破了单位束缚,走入市场。截至2007年,全国文化从业人员已达195.6万左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部直属单位专业人员总人数为5484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占86%,高级职称专业人员达38%,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回顾文化建设30年所走过的道路,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30年来,改革开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成为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源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中国大地上层出不穷、蔚然成风。二是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需要和可能。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为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有力地推动着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相对滞后,这有其特殊原因,如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内外环境,需要我们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由,历史证明,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必须借鉴经济和其它领域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文化战线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到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旧体制对文化建设发展的束缚,激发文化创作的活力,解放文化生产力。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化发展道路,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根本动力。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艺术院校和院团都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使用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源:中国文化人才网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