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刚被指在鉴宝节目中砸碎了多件珍贵文物。节目组称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经3—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1位文物鉴定专家兼藏家称,自己1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会去牛津大学做鉴定。著名收藏家姚政称砸掉的“赝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
不知是何时传承下来的风气,不好的东西,假的东西,人们都喜欢将其“大卸八块”,方解心头之恨。这种思维,在鉴定节日《天下收藏》中表现的尤甚。而当被问及被砸的“赝品”文物是否可惜时,该节日的总策划兼主持人王刚表示,没有过收藏经历的人,会认为可惜。凡有过收藏经历的人都打过眼,打过眼的就对赝品恨得要命。其后,他吐露心声说道,如果我要不砸,这个收视率肯定要降的,因此就必须有这样一个悬念,要触目惊心。
王刚因饰演和珅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然而最些年他开始往文化艺术圈发展。演戏少了、主持少了,爱上了收藏。众所周知,在中国,收藏是极为赚钱的,但这也意味着风险是极大的。比楼市要险,双股市要精,这就考验着一个收藏爱好者的眼力和能力。如何锻炼眼力和能力,那就是失败和打眼。因为打眼而砸这些“赝品”?这理由多少有些牵强。因为赝品也是维持这个“行业平衡”的一环,正如自然中的食物链一样。
而王刚的后面一句话,倒是真正道出了他的心声,也就是追逐收视和利益的最大化。把一个节日搞好,搞的让观众喜欢并无差错,但以这种出格的方式,以无理的视觉冲击,以单薄的审核方式,还有特别复古的“生死状”这些程序来换取收视,难免牵强。要知道,在当今这个文明社会,如果两个人要决斗,签下霍元甲时期兴盛的生死状,那么这个生死状是毫无法律保障和约束的,也就是杀了人,有生死状,你照样犯法。
当然,责任不能全在于王刚,而是在王刚的背后那些贪得无厌的“和珅”。而其中一个“和珅”便是专家这个群体。笔者认为,真正的专家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畏惧,不会把自己的判断当成真理,这种古董的鉴定更是如此,拿锤子砸烂别人古董的行为只有伪专家才敢干。而这些专家也丝毫无意识到自己的名声已经在百姓口碑中越来越臭,依然在透支着自己的声望和那份不知所云的资历,这是着实可悲的。
正是由于这些专家的存在,他们说的每件都是无价宝,最后都换成人民币了,所以无价在文物界就是你把价在提点,还有就是价值连城,好像什么都价值连城。在笔者印象里,能价值连城的就一件东西和氏璧,剩下从古到今还没听过第2件能价值连城,现在专家嘴里每件都价值连城,搞的价值连城都贬值了。
或许你会说,砸得好,真金不怕火炼,中国的假货太多,希望都用这方式砸。但笔者要说的是,假的东西不是靠砸就砸没的,文革时期砸了多少?更不是靠这一个节日砸了之后就会完全杜绝,而应是靠一个严谨科学的审查、辨别的机构、有监督体系和完备的法律才能制约的。再退一步讲,任何收藏品都有它的价值,无论真假,往往有的赝品比真品还要珍贵,砸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做法,更何况砸了真品。最后要说的一点是,新闻中提出古玩需要去牛津大学做签定,中国的文物为什么牛津的鉴别是权威的了?值得反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