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政大(NCCU)企經管理協會 資深理事長 蔡豐名 藝術家 與
實踐大學企管系大學生
2013/01/30台灣禪易畫會會長 蔡豐名 與
金行天 先生 在 寶藏巖共生聚落
台灣高階管理全球經貿協會 輔導理事長 、 藝田畫會 執行長 蔡豐名 博士
蔣經國
先生
(台灣)中國藝術協會 副理事長 蔡豐名 博士 與 來自美國 Ms.Stefani Pfeiffer
台灣禪易畫會會長 、 藝田畫會執行長 、
世界和平聯合總會名譽會長 蔡豐名 藝術家 2013 年 1 月 30 日 參 訪寶藏巖歷史聚落 .
位於台北市汀洲路三段的寶藏巖共生聚落於2004年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 登錄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歷史聚落」,包含寶藏家園、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公共空間,結合特殊地景、人文歷史、 藝術創作之共生聚落。
位於台北市汀洲路三段的寶藏巖共生聚落於2004年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
寶藏巖歷史聚落本址位於台灣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福和橋以及 自來水園區(公館淨水廠)之間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 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該社區地處, 行政區屬中正區水源里。
該歷史聚落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 但擁有傍水山坡之戰後違建眷村等等人文特殊景觀,1997年6月 後,受到部分台灣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 006年,《紐約時報》將該聚落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與全世界第二高樓,台北101大樓齊名。
該歷史聚落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
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本來意思是山洞。
寶藏巖歷史聚落 : 1930年代中期,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台灣總督府的台灣軍開始於
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
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
只有一條巷道進入的寶藏巖違建社區建築依山形建立,
寶藏巖周圍的公館地區,因台北都會整體向外擴展因素, 不但成為台灣大學生活圈中心,也成為台北縣衛星城市的新店, 永和,木柵的幅輳點。在此因素下, 1960年代後公館就持續快速的發展, 並於1980年代形成台北相當重要的公館商圈。
相較公館商圈形成,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
- 1980年7月,
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 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 當地的台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 1993年6月25日,
台北市政府公告將拆遷公園預定地範圍內房舍。當時市長黃大洲並於 1994年7月20日下令拆除合法軍方房舍共46間。 - 1994年11月,市府公告拆除寶藏巖違建社區,
因為當地約一百餘名仍居住居民不斷陳情,1995年5月27日拆 除寶藏巖社區工作暫緩。 - 1995年11月,0.37公頃大的籃球場與親水階梯落成,
正式命名為永福公園。 - 1997年3月,
與寶藏巖違建社區情形很類似的台北14與15號公園被強制拆除, 因為未安置妥善當地弱勢居民,引起台灣輿論反彈。 - 1997年6月10日,台北市政府暫緩原本的全面強制拆除,
並開始安置計劃。 - 2001年12月,台北市完成部分安置住戶動作,
並拆除一百多戶中的四十多戶臨水區住宅。 - 2003年6月,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 為落實初期參與保存寶藏巖之理念,爭取到文化局委託規劃案,
以實踐都市空間改革, 為居民爭取權益與歷史聚落保存往進步發展的可能性, 企圖影響政府朝進步的都市、文化政策發展。 - 2006年6月,台北市政府依當時1993年所公告的拆遷補償辦
法,發出公文提醒居民需在2006年10月31日前全數自行搬遷 ,以進行部分願意留住,及符合社會弱勢條件的原住民房舍修繕, 並將部分整建為寶藏巖共生聚落。 - 2006年9月,寶藏巖公社於駐村藝術家李國民之作品「LOVE HOTEL」內集結成立,以臺大社會工作學系學生楊子頡為首,
之後加入各校大學生、藝術家、文化觀察者、及部分居民,以「 保護文化資產免於遭市政府破壞與侵佔」為主要宗旨。 - 2006年10月26日,
楊子頡等人於台北市文化局在居民安置尚未完成情形下, 逕行舉辦的寶藏巖開園典禮中演出行動劇,遭警方阻止。2006年 10月27日《自由時報》:〈寶藏巖古蹟安置工作挨批〉
如今,寶藏巖聚落的未來在文化局的規劃下邁向「共生聚落」的目標發展。這個共生聚落的計畫,是由北市文化局委託「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所擬定的, 計畫的目標,是期望在這個富有歷史意義的聚落中,注入新的活力, 並拓展其創造性和可續性,在傳統之上,再融合多元的新文化, 擴充其聚落的文化內涵,打造一處以「生活、生產、生態」 三大目標共進共榮的「共生」基地。 保存的方式不僅是針對整個聚落,同時也安置當地的社群脈落, 如此情景可說是台灣首見,因此佐以了「寶藏巖共生聚落」的定位。 - 寶藏巖共生聚落,結合有歷史聚落的保存、社會福利的落實、
藝術行動者的駐村創作、青年旅居的會所、溼地生態的保育、 適度科技的綠建築修繕以及合作經營以延伸可續性的規劃。 依據規劃,未來在實質空間上的發展內容將分為四大部分:「 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國際青年會所」、「 生態環境學習基地」,預定於民國97年完工後,將委託團體進駐, 以公辦民營的方式正式經營管理,其理念如下:
- 「寶藏家園」:完工後最首要的動作便是安置原當地居民,
整個計畫所強調的也是以居民主體性的保存為宗旨, 因此寶藏家園便是提供居民現地安置的選擇,使「原住戶」 或是原本就長期居住的「弱勢房客」能以低租金的方式居於原本房舍 (目前期限為12年,未來將再爭取),也使得原本就已有的辦法( 傳統公共工程拆遷安置作業提供承租、承購國宅、安置平宅、 或發放房租津貼)再增添一項選擇,畢竟這項新的選擇才是最能達到 「透過鄰里之間網絡保存妥善安置拆遷戶」的精神,雖然闢建大眾設 施是政府責任,但妥善安置違建戶的居民也是政府的責任之一,因此 現地安置才是能達到整個計畫的中心主旨。但基於公平原則,以上各 種資源的選擇僅能擇一進行。 - 「 藝術行動者駐村」:如先前所提到的:「期望在這個富有歷史意義的聚落中,
注入新的活力,並拓展其創造性和可續性,在傳統之上, 再融合多元的新文化,擴充其聚落的文化內涵」, 因此文化局選擇以藝術家進駐創作的方式以達到理想, 親身體驗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及歷史聚落的意義後, 創作出融合生態、藝術、社會三個領域的傑作,藉此達成藝文創作對 社會之實踐,而為了強化各界對此行動的認知,屆時可能會舉辦年度 的主題展演,逐步建立共生聚落藝術行動的定位;另外,為了加強當 地的社區參與,隔週便會舉辦一次假日環墟市集,邀請各界相關且樂 於交流的同好參加,一同為這個基地注入更豐富、更多元的色彩。
- 「國際青年會所」:國際青年會所又可稱做「寶藏巖驛棧」,
基本上就是以屆時空出來的閒置房屋作為提供背包族旅居的場所, 此精神承接自寶藏巖聚落長久以來即是許多城市過客暫居或租賃的驛 站,在這個穩定自立的家園中也能含有一股流動性質, 最終期待是能藉由旅居的活力青年能由其知性的旅程為此地區注入更 多的活力,並同時深化旅客社會人文的函養。
- 「生態環境學習基地」:之所以會有這份規劃,出自於寶藏巖依山傍水的優良環境,
外加當時所拆除的臨水區住屋部分已開闢為有機農田, 如此的條件更是北市中少有的世外桃源,且到時將結合「 公館至新店溪區域整體規劃」計畫, 推動溼地環境復育與整體環境學習體驗, 並與周邊學校課程及NGO組織環境調查研究計畫配合, 維護聚落野放自然的狀態;在天氣方面,將於小觀音山及聚落附近裝 設小型氣象站,並藉由臨地表多測站之共時氣象觀測模擬, 建構全台唯一可實地操作之微氣候綠建築實驗基地,以適度的低科技 發展強化寶藏巖聚落生態的特質。 而對於所生產的產品將不只對內發售,同時也將做為對外相關產業交 換與產銷的窗口,不僅單單如此,當中也包含了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及 社會變遷的議題探討基地,藉由義工的整理,將眼界擴大至全世界。 而此都市更新案將與自來水源區並行,甚至是整個公館商圈, 未來的自來水源區也可能開放夜間公園並與寶藏巖結合。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4a92a60101634r.html
留言
張貼留言